发表时间:2020-06-02
河南历史古城众多,“百城提质”既是机遇,又是“考卷”。
这些城市面临的考题有着共性:该如何延续厚重的历史文脉,如何破解脏乱差的老城改造难题,如何统筹“古”“新”文章、回应百姓期盼,走出一条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?
6月14日,由省长陈润儿带队,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观摩团走进开封。开封的答卷,让观摩团成员们“眼前一亮”。
理念之变——没有“钉子户”的老街改造
著名的鼓楼见证着开封历史变迁,这里的老街改造,也曾长期成为开封市的难点、痛点。
近年来,开封努力创新改造思路,将环境改善、古城修复、功能提升、业态重塑等综合考量、一体推进,提升功能品质、完善功能设施、强化功能配套,让这片曾经脏乱旧的街区变成当地旅游、商业的“新地标”。
改造成效如何,百姓说好才叫好。在立着老门楼老牌匾、新修了小桥流水的鼓楼里文化街,陈润儿走进一家中华老字号“老五福”糕饼店,墙上的一张张奖状记录着糕饼店的辉煌。他和老板娘朱新维攀谈:“生意怎么样?”老太太兴奋地说:“好着呢,街道改造后,来的人更多了,店里买东西的人经常站都站不下。”“对现在的改造满意吗?”“满意!原来我们自己都不想在这儿住,现在真美,闲下来就想去街上转转。”
老街整治,不能一拆了之,而要提升品质、留住特色。在清末民初风貌的复兴坊街区,陈润儿一行随机走进一家手绣旗袍店察看。他问店老板:“为何选择来这里开店?”年轻的女老板答得率直:“看中的就是这儿的老街!”
有关负责人介绍,他们正在抓紧整合引进特色业态、修缮改造传统院落,让更多老房子用起来、老街道靓起来、老字号火起来。街坊邻居们用实际行动支持改造:“我们这儿的搬迁户都是笑着走的,没有一个钉子户。”
以文“化”城——肩负使命与责任的传承
对“每一个拐角都是历史”的开封来说,以文“化”城在推进百城提质、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作用尤为凸显。
延续历史文脉,修复开封城墙是重要一环。观摩团成员登上古城墙西北段,实地感受开封的宋风宋韵。城墙边绿树成荫,墙角下的公园里传来市民悠扬的练歌声,开封的“古”与“新”,在这片城墙根的生活里相得益彰。
而为了保护古城风貌,开封从规划引领着手,对古城内的建筑在高度、体量、建筑风格、色彩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定,尤其是限高15米,以防止高楼对地下文物和古城风貌的破坏。
陈润儿对开封加强遗址保护与古城开发的做法给予肯定。他说,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,河南城市历史悠久,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、遗址遗存承载着宝贵的文化记忆。要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护好、修复好、传承好,绝不能因为城市建设,丢了我们的根与魂。
做好文化传承、挖掘文化内涵、提升文化品质,开封有一处独特的文化载体——“六馆一城”。这个涵盖了博物馆、规划馆、美术馆、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党员政治生活馆和中心书城的项目,赢得了观摩团成员的连连点赞。大家在博物馆读“史”,在规划馆看“新”,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说,“六馆一城”的建成,让开封市民又多了一个涵养文明素质的好去处。
环境提质——活力古都“正当年”
不知从何时起,护卫了开封千年的护城河河道淤塞、水质污染、生态恶化,改善水生态,成了群众对开封城市提质的一份热切期盼。
观摩团成员实地观摩开封“一渠六河”项目时,这里的东护城河正在抓紧河道疏浚。当地水利局的负责同志介绍,项目明年9月底将全部完工,届时护城河等古城水系都将通过截污纳管、水生态修复和周边景观提升,打造出“亲水、近绿、怡人”的生态美景,以水“润”城的开封市民获得感、幸福感将大大提升。
城市的环境提质,不仅包括硬环境,还有软环境。
观摩点中专门安排了一处体验“医、养、社区、居家”四位一体相结合的社区养老公寓项目,老人们在这里下棋、聊天、做手工、做理疗,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养老服务。
公共服务的改善,也是软环境提质的内容。在开封市行政服务中心——开封市民之家,观摩团成员们真切感受了一把“自助服务一体机”的便民效力。在场的市民手拿一张身份证,即可在这台机器上轻松办理行政审批申报和社保查询、水电气费缴纳等,到年底,这种便民一体机将增至100台。
市民之家的200多项政务服务做到了“一口受理、一网通办、24小时线上服务”。作为全省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改革试点城市,开封市一系列创新便民服务举措、信息化的城市智慧管理理念,让观摩团成员们深受启发,也让这座以“古”闻名的城市,展现出一种“正当年”的活力。
“开封之变,来自发展理念之变、发展方式之变、发展质量之变。”陈润儿边看边与观摩团成员们交流,他叮嘱大家,要学经验、比不足、找差距,切实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、环境品质、文化品质、服务品质,“硬件”“软件”一起抓,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、生态文明一起抓,让承载着百姓期盼的城市生活更美好。